2013年10月18日星期五

錢易賺、情難求

【晴報專欄】維基解碼 by 王維基

18/10/2013

問我走到這一步是否感到後悔踏足這個行業?我肯定地說,半點也沒有。沒錯,我輸了,輸在一個不公平和不透明的制度下。有人說,我花掉了九億,臆測我的心情必定很痛,但我否認。我17歲已經開辦補習社,做生意賺錢;即使大學時期,在學生會舉辦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活動,亦能為學生會賺取了十多萬,我從不認為賺錢是難事。

經營這個電視台,由游說同事們加盟,到合作、爭辯、拍枱,再和解……可謂患難見真情。前天,我們舉辦了員工大會,向同事們交代公司將會大規模裁員,同事們哭了……但大家不是在哭着責怪公司,也不是擔心自己的去向,而是心痛、可惜。大家恐怕很難再有這樣的凝聚力,令擁有多年經驗的從業員,聚首一堂,發起革命。同事的前途、公司的損失不足以令我們流淚;我們痛心的是,在不明不白的情況下,一群熱心、熱血電視的人,竟被人打沉。

一群是抱着獅子山下精神希望創一番新景象的人、一群熱血的年輕人,就這樣被打散了。

~~ 原文出處 ~~
錢易賺、情難求

2013年10月17日星期四

我沒有 Plan B

【晴報專欄】維基解碼 by 王維基

17/10/2013

我們申請免費電視牌照失敗,很多人都認為我還有Plan B。同事們看着公布發放免費電視牌照的記者會,有人失望,有人一直落淚,有人誤以為我們成功……過了不久,大家都認為不要緊,老闆總有辦法;WhatsApp上有人說王維基是「不死鳥」,大家認為我真的有Plan B。直至這一刻,我才真真正正知道,我辜負了同事們,因為我真的沒有Plan B。
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愛這個地方,我以為這個社會還有公義,還以為這個地方是以制度運作,這也正是香港相對於內地其他城市的優勢。
我不忿氣。政府應直接跟我們及市民交代,我們落敗的原因,究竟哪一方面我們較其餘兩位申請者遜色?就我手上的數據,一點也沒有。
我最大的壓力源自對同事的責任。同事信任我,認為我有Plan B,令這個責任變得更重。我從沒有想過會不獲發牌,我太幼稚了,會信任那些很有才能的政務官,但卻想不到,我所提交給政務官的數據會被行會扭曲,令我變成評分最低的申請者。
對於不獲牌照,我失望;令我更失望的,是香港。

~~ 原文出處 ~~
我沒有 Plan B

2013年10月11日星期五

2013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文學作品: 十二篇免費網上讀

諾貝爾委員會昨日公布,加拿大作家愛麗絲·孟若 (Alice Munro) 作為「當代短篇小說的大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該國首位獲得諾獎的文學家。

生於一九三一年的 Alice Munro 以創作短篇小說馳名,名字經常出現於諾貝爾文學獎競爭名單上。New York Times Magazine 曾稱她是「最偉大的當代小說家之一」,文學界不時把她與契訶夫 (Chekhov) 相提並論。二零零九年,Alice Munro 曾獲布克國際獎。

少年時已開始寫作的 Munro 於十九歲出版其處女作 The Dimensions of a Shadow 。名作有 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 (1968) 、Lives of Girls and Women (1971)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1978) 、The Progress of Love (1986)、Too Much Happiness (2009) 等。她創作的故事 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 曾由 Sarah Polley 改篇成電影《妳的樣子》 (Away From Her) 。該片曾獲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

現年八十二歲的艾莉絲‧孟若早前指由於精力不繼,已決定封筆;雖然二零零六年時她也曾告訴加拿大《環球郵報》「我不知道是否還有精力做這件事」,其後卻又出版了短篇小說集 Dear Life (2012)。

作者文句精練,以細膩筆觸描寫生活真相以及如何面對日常的顛簸......

~~ 原文出處 ~~
<主場新聞> 諾獎得主文學作品: 十二篇免費網上讀


我是馬拉拉:為捍衞教育而遭塔利班槍擊的女孩

<爭女性獲教育權利遭塔利班槍擊>

在巴基斯坦瓦特地區長大的她,零九年開始為英國廣播公司寫了數個月網誌,透露在塔利班舉槍阻止女性接受教育下,女孩如何千方百計上學故事。她又挺身在國內和國際社會爭取女性接受教育權利,終招致塔利班報復。
一年前十月九日,她放學回家時,在校巴上遭兩名塔利班槍手問:「誰是馬拉拉?」然後就遭近距離射擊,子彈射進了頭顱和頸部,她及後被送往設備較佳的英國伯明翰治療,動了四次手術,昏迷六天才醒來。她回憶醒來時一個念頭是:「感謝上天,我還生存!」
由於她的父親在巴國開辦女子學校,亦是塔利班眼中釘,在父親獲伯明翰巴基斯坦領事館委任為教育參贊後,全家移民。馬拉拉在今年年初完成修補頭骨及恢復聽力手術,兩日後已可以說話,正式出院,三月重返校園,入讀埃德巴斯頓高中第九班,成為英國學生,每年十二萬港元學費全由巴國負責。

<對抗極端主義壓迫的象徵>

馬拉拉勇於為女子爭取受教育權利,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認可,成為對抗極端主義和壓迫的象徵人物。在今年七月聯合國大會,她以動人發言為世界上所有希望得到教育的孩子發聲,聯合國更把她的生日(七月十二日)定為「馬拉拉日」。
雖然死裏逃生,但她於將出版的自傳《我是馬拉拉:為捍衞教育而遭塔利班槍擊的女孩》揚言,長大後要回國從政,強制民眾接受教育以改變未來及現時仍守舊的社會,因為在巴國,仍然有很多人認為馬拉拉太「出位」,是美國西方社會的工具。
不過,塔利班稱未來將會再攻擊馬拉拉,短期內難令她回國,但馬拉拉認為,國際需要與塔利班對話,才能解決問題及達至和平。

筆與書是始 戰勝恐怖主義的武器,
要世界和平,不單要教育我們的思想,更重要是心靈。
一本書、一支筆、一個小孩和一個老師就足以改變世界。

~~ 原文出處 ~~
2013.10.11
晴報新聞